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以“红蕴人文”党建品牌为引领,将红医精神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探索出一条“红医铸魂、人文润心、融合育人”的特色发展之路,为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深厚人文素养的新时代人才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以“红”铸魂,筑牢思想根基
红医精神是学院人才培养的鲜明底色。学院党委立足赣南革命老区丰厚独特的红色资源,将学校“红医魂”党建品牌与学院实际深度融合,凝练出“红蕴人文”子品牌,构建了“三机制、四融合、五强化”的“3+4+5”党建工作体系。通过红医文化讲座、红色卫生史博物馆沉浸式学习、红色教育基地实践研学等活动,系统阐释红医精神内涵,引导青年学子在红色文化浸润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学院常态化开展“红医声波”——学生党员讲红医故事活动、“传承红医精神,争当新时代红医人”主题演讲比赛、“红医精神映初心,党史光辉照前行”党的知识竞赛活动,组建学生党员“红医赞”宣讲团,以“10分钟微党课”形式走进班级、宿舍、社团,讲述红医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将红医文化融入师德师风教育,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引导教师涵养师德,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以“文”化人,构建育人生态
“人文”是学院的身份标识,更是育人目标的核心。学院党委以“五连心”联系机制为纽带,构建全员育人体系:处级干部连心教研室、党支部连心学生组织、教研室连心班级、党员干部连心困难学生、教职工连心学生宿舍,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合力。通过每年100余次连心活动,密切师生关系,巩固专业思想,提升育人实效。同时,通过“心理+医学”“英语+医学”“法学+医学”“美育 + 医学” 融合等跨学科融合项目,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兼具医学专业素养和人文底蕴的复合型人才。

以“融”促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学院党委坚持“党建与业务双融双育”,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通过强化育人方向引领、红医文化浸润、课程思政建设、科研育人和“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提升五个维度,构建起全方位育人体系。在课程思政方面,系统构建教学大纲、教案资源库;在科研育人领域,组建“孤独谱系障碍儿童社会适应”科研团队,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实践育人环节,与三甲医院共建实训基地,深化“双导师制”“双课堂制”“双评估制”,推动临床技能与人文素养同步提升。近年来,学院党建工作成效显著:立项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40余项,发表SCI/SSCI论文17篇、CSSCI论文5篇;学生在在“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精神医学专业临床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心理辅导课教学创新大赛等以及英语类国家级赛事中获一等奖46项、省级荣誉188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较高水平,广泛就业于医院、企事业单位及律所。

以“创”提效,打造党建标杆
学院党委以“一院一品”项目建设为契机,创新驱动发展。申报的《弘扬红医文化,推进“一院一品”项目建设探索》项目成功立项为学校一级项目,有效激发了党建创新活力。通过完善“党委—党支部—党员”三级联动机制,建立领导班子“三个一”机制,动态掌握教学动态与学生需求,形成《育人问题清单》并限时整改。同时,学院将党建品牌建设成效纳入党建考核与干部评价体系,通过定期复盘、表彰先进等方式,激发各支部与党员的参与热情,形成“领导带头、全员参与、长效推进”的良好格局。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以“红蕴人文”党建品牌为抓手,在思想铸魂、育人生态构建、学院发展推动及党建创新等方面成效显著。未来,学院党委将持续围绕高质量发展计划,深化党建品牌实施,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为健康中国建设培育更多优秀“红医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