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9日,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活动在黄金校区举行。活动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重塑相关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杜杰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朱毅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孔炜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谭红专教授、飞救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高强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朱海燕主任医师等专家学者到校作学术专题报告。
杜杰教授作了题为《主动脉精准医疗》报告。他介绍了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并指出精准医学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目标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从临床发现问题并深入导向应用基础研究,并重点介绍了他在主动脉瘤等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血管稳态与重构的调控机制”指导专家组组长朱毅教授作了题为《脂质代谢组学在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的报告,详细地阐释了其课题组利用代谢组学等方法探讨花生四烯酸、omega3、omega6等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通路对心血管疾病调节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孔炜教授作了题为《主动脉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主动脉瘤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血管病变的关键靶点、主动脉瘤的致病因素等科学问题。

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首席信息专家高强教授作了题为《5G+卫星区域协同急救与应急体系建设项目建议》的报告,介绍了扁鹊飞救®智能胸痛中心3.0系统,该系统融合智能心电、智能辅助决策等胸痛救治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和5G移动通信技术,可为各级CDQI医疗机构(尤其是能力与资源相对匮乏的基层医疗机构和院前救护车)在急救的各环节提供基于心电、POCT等数据的智能辅助诊断,提供实时质控、智能预警、辅助分析、移动会诊、协同救治等服务,全面提升胸痛急救体系的能力与运行效率。

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中国高等教育协会预防医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谭红专教授作了题为《孕前队列研究的原理与应用》的报告,综述了孕前队列研究的方法,重点讲述了团队在妊娠高血压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方面的重大进展和先进的分析方法,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述孕前队列研究的原理、设计要点、用途、适用条件和特点。

中国女医师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全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危重症组副组长朱海燕主任医师作了题为《猝死的急救》的报告,详细介绍了猝死的定义以及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分享了自己多年的临床急救经验。

活动过程中,与会人员进行互动交流,并就未来的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